查看原文
其他

【致敬改革开放40年】40年,从“老三件”到手术机器人

中国卫生 中国卫生杂志 2020-02-10

医改

看中国医改

读中国卫生




中国卫生






湖北省麻城市七里桥村乡村医生胡友金:


“以前为群众看病,只能用血压器、听诊器、体温计这个“老三件”、老把式,自村卫生室配备了健康体检一体机后,群众更信任乡村医生了,通过一体机实时生成的数据及时更新健康档案,给群众做健康指导,群众有了小病小痛不挤着去大医院,都跑到我这儿来了,一天接诊几十个呢。”



听诊器、血压计、体温表是20世纪村医的“老三件”,这三样最基本的医疗检验设备由于生产成本低、操作简便等原因,迅速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基层医疗的标配设施。它们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走过了从无到有的岁月,见证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砥砺前行之路。




“老三件”的岁月是艰难的。改革开放前,我国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低下,基层医疗依赖“赤脚医生”“农村合作医疗”“农村医疗三级网络”这“三大法宝”维持运转,由于医用耗材相对匮乏,医院普遍配置可反复使用的玻璃注射器和全金属注射器针头,国内大部分医务工作者未经过系统而专业的医疗教育培训,医生诊断基本上靠经验判断,治疗手段也单一得用八个字就可以概括——“望闻问切、吃药打针”。“老三件”的背后,隐藏的是经济落后和医学技术匮乏的无奈。




弹指40年,沧海桑田间。凭借着我国医务工作者不甘落后的韧劲和日以继夜的拼搏,曾经的无奈一步步转变为国人的骄傲。

40年后,我国的显微外科和手外科领域医疗技术独步全球:1978年我国断指再植手术成功,1983年指尖离断再植手术成功,1986年完成世界首例十指断指再植手术,1987年离体54小时断肢再植手术成功……截至2000年前,世界十指离断再植成功的17例手术中,14例由我国完成。

40年后,我国的心脏搭桥手术死亡率接近美国心血管疾病治疗水平;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移植生存率为5年88%、10年78.8%,明显高于国际平均水平。

40年后,我国肺癌中转开胸率仅为7.7%,远低于美国的17.5%;围术期病死率仅为0.6%,远低于美国的1.5%。传统开胸式中国胸外科的诊疗模式转变为现代微创手段,且微创手术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。

40年后,我国创造了仅用87天就率先研制成功新甲流疫苗的世界奇迹,成为全球第一个批准甲流疫苗上市的国家,并在甲流大规模暴发前上市使用,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成功干预的先例。

2017年5月,国际著名期刊《柳叶刀》发布《1990~2015年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的“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指数”》。我国医疗质量指数由49.5提升至74.2(全球平均53.7,美国为81.3),排名从110位提高到第60位,进步幅度位居全球第3位。

2013年~2018年,我国累计投入60亿元,支持314家医院1200多个临床重点专科建设,麻醉、儿科等薄弱专业得到快速发展。消化道出血、脑出血和脑梗死等16个重点病种和颅脑手术、心脏瓣膜置换术等13个重点手术诊疗质量指标稳中向好。




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,我国微创、无创技术已覆盖绝大多数专业,内镜、介入等部分技术已达到或领先于国际水平,且胸腔镜、腹腔镜、消化内镜、支气管镜、血管介入等已在县级医院普及;虚拟现实技术和3D打印技术已在骨科、心外科、胸外科等领域广泛应用,使手术更加精准、安全;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在病理诊断、影像诊断等方面崭露头角,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;远程会诊系统已广泛建立,让人民群众可就近接受大医院专家会诊;基因检测、靶向药物等精准治疗技术已经在肿瘤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等疾病中广泛应用;血液透析、人工肝、体外膜肺氧合(ECMO)等器官功能替代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,人体器官或人造器官移植也取得重大进步。

从无影灯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,从进口X线机到国产“时空一体”超清TOF PET/MR,从打针吃药到靶向药物个体化治疗,改革的春风吹醒了中国医学科技,正大步向前,走向世界领先。



文/  本刊记者  金仲夏

本期编辑  高艳坤

《中国卫生》


扫码订阅

权威的医改解读

热门的医改话题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